莆田教师备考资料

首页 > 教师招聘 > 备考资料

2021年莆田教师笔试备考每日一练(28)

福建教师考试网 | 2021-03-01 09:29

收藏

  1.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关系是( )。

  A.二者之间是一致的,可以等同

  B.教育与发展的关系

  C.相互促进的关系

  D.相互包容的关系

  2.某班主任为了培养班里学生的品德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。下列措施不能较好地达到德育效果的是( )。

  A.在德育课上组织课堂小测验考查德育课本内容

  B.每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德育故事

  C.定期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参加献爱心活动

  D.在德育课上组织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讨论

  3.陶行知说:“松树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,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,牡丹会瘦死;反之,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,松树受不了,会被烧死。”这一思想体现( )德育原则。

  A.导向性

  B.知行统一

  C.因材施教

  D.一致性

  4.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”“讷于言而敏于行”,孔子的这些话体现的德育原则是( )。

  A.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

  B.长善救失原则

  C.因材施教原则

  D.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

  5.以下关于德育过程的特点,说法错误的是()。

  A.是长期的,反复的过程

  B.是培养知、情、意、行的过程

  C.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

  D.是教学的中心环节

  答案解析

  1.B【解析】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。故本题选B。

  2.A【解析】学生的品德是由知、情、意、行四个方面构成的,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时应注意理论结合实际,切勿“纸上谈兵”。BCD选项都可以较好地达到德育效果,A选项只是让学生记忆德育知识,并不能真正起到德育的作用。故本题选A。

  3.C【解析】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、个别差异出发,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,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,获得最佳的发展。陶行知先生以“松树与牡丹”为例,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如果不“因材施教”会带来的问题,还肯定了“因材施教”的价值。故本题选C。

  4.A【解析】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”的意思是君子以夸夸其谈为耻,而行动中总是力求做得更好。“讷于言而敏于行”指的是君子做到话语谨慎,做事行动敏捷。两者都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。故本题选A。

  5.D【解析】根据选项易知D错误,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。故本题选D。

分享到

微信咨询

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

全部资讯

copyright ©2006-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